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龙藏同心向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0:20:00    

□本报记者 杜清玉

在日喀则谢通门县,清澈的自来水顺着新建的管网流入牧民家中。这一幕,是援藏干部李冷华援藏三年成绩单中的耀眼一笔,也是黑龙江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以“造血”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成员李冷华,从他的高原故事中感受援藏工作的意义。

雪域初心:

从黑土到高原的使命奔赴

“2022年7月接到组织选派通知时,我深知援藏是使命更是担当。”李冷华回忆起进藏初衷,“在谢通门县,能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的高度谋划开展工作,这是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历练。”面对日喀则平均4000米以上的海拔,他将高原反应视为成长的“必修课”——初到县城时,彻夜难眠的缺氧症状并未阻止他次日走访牧民定居点,用随身携带的血氧仪记录下群众的健康需求。

“援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援藏项目的实施,补齐民生短板。”李冷华说。

在达那答乡如贵村的“三八”妇女节慰问中,李冷华与藏族妇女围坐帐篷听她们讲述祖辈故事的场景,成为他理解援藏意义的关键节点。“援藏不仅是工作,更是不同民族间的心灵沟通,自己肩负着促进民族交融的责任。援藏项目也不仅是建设工程,更是打通民心的纽带。”

如今,谢通门县城总投资2000万元的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让县城2000余户、1.1万余名群众用上了24小时稳定供水,水龙头里流出的清澈水流,成为“祖国大家庭温暖”的具象化表达。

造血实践:

技术扎根与民生升温的双向奔赴

在海拔4800米的青都乡、孜许乡、通门乡,新建的卫生院焕然一新。“过去面积小、建筑老化破旧、功能科室年久失修,床位紧张。”李冷华告诉记者,我们通过1350万元卫生院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最高海拔牧区乡群众的医疗救治条件,为辖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改善当地群众的就医环境。这一项目也创造了“当年施工、当年投用”的高原速度,新添置的5辆负压救护车让高海拔牧区急救响应时间大大缩短。

而在通门乡试验田,他带领农户试种从黑龙江引进的耐寒盆栽水果,历经多次技术改良后丰收,农民收入增长让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让李冷华意识到援藏工作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在为当地经济发展筑基。

为藏区人民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人才是我省智力援藏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也在援藏工作中落地生根:东北农业大学与日喀则的校地合作积极践行了这一理念。从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到青稞良种培育,黑龙江农业专家团队驻点指导,让日喀则农业数字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黑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的“普通话普及工程”也是这一理念的实践项目。不仅培训当地干部群众超万人次,更探索出藏区语言推广的标准化路径,被列为国家促进民族“三交”重点方向。这些智力援藏项目,正为高原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根基。

协同发展:

从单向支援到双向赋能的跨越

在雪域高原日喀则,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一片片蓬勃生长的特色种植园、一场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活动正悄然改写着这片土地的发展轨迹。

自2022年7月进藏以来,工作队实施援藏项目103个,完成投资2.76亿元,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与文化交融中,让龙藏同心的故事在珠峰脚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援藏追求的是长久发展。

回顾我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三年答卷”,是从单向支援到实现双向共赢的跨越。

在第八届中俄博览会西藏展馆中,600余种藏药、非遗文创等产品在西藏展馆亮相;举办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额达63.79亿元;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西藏特色产品展销馆里的青稞酒、唐卡引得游客驻足;工作队创新搭建的“龙藏号”旅游专列、包机双向输送游客1300余人次,让寒地黑土与雪域高原实现“冰雪经济”与“高原旅游”的资源联动。

这种从“单向帮扶”到“市场对接”的转变,在2025年定日6.8级地震救援中更显成效。工作队15小时内将首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其快速响应机制与疫情防控中建成的火眼实验室、病毒消杀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日喀则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龙江样本”。

“黑土颂·雪域情”文艺汇演、“天使之旅”先心病救助、“雪域光明行”眼科手术……三年间,760名日喀则干部人才赴龙江跟岗锻炼,329名先心病患儿在黑龙江接受免费治疗,270例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综合楼里书声琅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中心成为培育家国情怀的新课堂,9座温室大棚让农牧民尝到了反季节种植的甜头……三年援藏,如哈达般洁白的云朵始终浮现在每一位援藏工作队成员的心中,将龙藏同心的故事续写在更辽阔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