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精彩开街。“新民1445”雕塑揭幕仪式、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开街仪式与博物馆揭幕同步启动等多项活动亮相。当长春新民大街的百年街灯重新点亮,这条承载着十四年抗战记忆与七十年城市变迁的历史长街,成为吉林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新民大街的“蝶变”不仅是一次城市更新的典范实践,更是吉林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熔铸吉林文化自信新坐标。
从“凝固的记忆”到“流动的文化”,历史肌理的当代转译。新民大街全长1445米的特殊设计,将十四年抗战史与1945年胜利时刻熔铸于城市空间。这种“数字叙事”手法,不仅修复伪满国务院旧址等7栋历史建筑,更通过倾斜摄影技术生成3D街区模型,游客扫码即可触发AR历史场景重现。这种“修旧如旧”与“科技赋能”的结合,让历史建筑从静态展品变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文化体验场。据介绍,新民大街提升改造施工中严格选用东北气候适配的建材,能不吊顶就不吊顶、能不贴砖就不贴砖,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貌。这与上海田子坊“微改造”策略一脉相承——田子坊通过保留石库门建筑肌理,引入艺术家工作室和创意店铺,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吉林在此基础上,更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文化遗产传承筑牢制度根基。
从“单向度展示”到“沉浸式体验”,文化基因的创新解码。新民大街的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文化叙事的重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主入口,通过五大常设展览与沿线建筑联动展陈,将伪满时期的抗争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史、改革开放的奋进史串联成完整的城市记忆链。这种“一馆串联一街”的设计,与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遗址本体+数字化展示”的模式形成呼应,让游客在遗址上感受历史“生长”。如果说,博物馆是静默的历史讲述者,那么,街区活动就是跃动的当代文化表达。在文化体验层面,新民大街构建了“扫码唤醒历史”的交互体系:扫描伪满国务院旧址二维码,可聆听建筑背后的故事;智能AI系统未来将串联周边商业业态,实现“历史场景+消费场景”的无缝切换。这种“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苏州平江路引入上海三联书店打造“书店+非遗”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游客在消费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而新民大街以阿那亚戏剧节等年轻化IP活动,更吸引了Z世代参与历史对话,实现文化与潮流交融、话题与IP的双向赋能。
从“工业锈带”到“文化秀场”,城市形象的战略重构。新民大街的改造,是吉林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通过“一轴两翼”布局,新民大街向东联动桂林路商圈的烟火气,向西衔接红旗街的时尚潮,形成全业态文旅生态圈。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与长春54路有轨电车文旅专列的成功经验相得益彰。专列通过串联伪满皇宫、长影旧址等景点,全年将带动旅游消费超3000亿元。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新民大街的“古今共生”设计极具象征意义:建筑群与现代玻璃幕墙商业体并置,日间光影交错,夜间智能照明营造“时空走廊”效果。这种“历史与现代对话”的空间语言,与上海陆家嘴“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美学异曲同工。更重要的是,新民大街将历史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沿线13处院落拆墙开放,释放4.5公顷绿地,新增13个口袋公园,让居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红利。从新民大街出发,长春的文化脉络正不断延伸: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内的混录棚、第十二放映室、洗印车间等,如今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工业遗址;长影世纪城内的主题夜游“山海奇妙夜”第二季火热上演,将中国古老的神话搬进现实;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内,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续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长春正在书写这座城市新的历史篇章。
从“历史见证”到“精神图腾”,文化自信的深层觉醒。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民大街的开街恰逢其时。杨靖宇烈士公祭仪式的举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的修缮,共同构成吉林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图谱”。这种对历史的正视与铭记,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正如黄强书记所言,要“理直气壮讲好历史故事”,让历史建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新民大街的 “新民向新”,本质是吉林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通过借鉴上海、苏州等地经验,吉林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将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改造为咖啡馆,让侵略者的旧居变为人民的文化空间;在丰乐剧场引入国际一流演出设施,让历史建筑成为高雅艺术的殿堂。这种“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的实践,正让吉林从“工业重镇”向“文化强省”华丽转身。
站在新民大街的街头,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扑面而来。这条长街的重生,不仅是城市更新的范本,更是吉林文化自信的宣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吉林正以文化为笔,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