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姑娘,你来了我就可以安心睡一会儿了。”凌晨1点,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下称“市五医院”)主管护师、康复一科护理组长陈秋敏轻轻推开65床的房门,一位老者撑着的双眼看到陈秋敏的一瞬,闪现出一丝欣喜,然后终于敢于合上困倦的双眼。
从事护理工作19年,这样的场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不断发生在陈秋敏的身上。近7000个日夜的坚守,从青涩护士到护理骨干,作为一名提灯者,她始终记得初心的温度:“护理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守护生命。”

陈秋敏近照。
一盏夜灯照亮职业人生
陈秋敏成为提灯者,源于26年前那个改变她人生的夜晚。
1999年夏夜,中考在即,母亲住院做手术,15岁的陈秋敏在病房陪护。一天晚上,在中考临近和母亲手术的双重压力下,陈秋敏显得困乏疲累,一不小心趴在病床前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值班护士推开门,轻点夜灯,橘黄色的灯光将陈秋敏唤醒。
“那束光,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让我倍感温暖。”陈秋敏说,自此,南丁格尔的火种在她心中种下。三年后的高考填报大学志愿时,她毅然选了护理专业,并如愿考入湖北省咸宁医学院护理专业。
22岁,陈秋敏大学毕业后入职市五医院,19年来坚持奋斗在护理一线,其中从事康复护理16年,就像当初照亮她的护士一样,她也照亮了无数患者和家属,陪他们度过了一段段艰难时光。
近7000个日夜的默默付出,她赢得了无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先后获得医院“巾帼岗位能手”1次、“优秀护士”5次、“优秀带教老师”3次,用专业与爱心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

床边低频治疗。
技术创新引领康复护理
“21岁的气管切开患者小梁的成功脱管,是我们科室技术创新进步的一次里程碑。”谈起2009年那个改变科室护理流程的案例,陈秋敏的眼睛依然会发光。
当时,面对越来越多带气切入院的患者,陈秋敏和团队开始思考气切患者脱管问题,结合团队外出学习带回来的知识和经验,系统研究拔管护理技术。“从呼吸操训练到血气监测,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如今,这套优化后的流程使拔管成功率提升20%,每年成功脱管案例从“几年一例”增长到“一年几例”。尤其是一些置管时间比较短的气切患者,拔管3-5日后,切口就会愈合,患者呼吸功能很快就恢复正常。
此外,针对工伤患者普遍面临的针难打,尤其是卒中患者血管较差,容易出现打肿和淤青的问题,陈秋敏尝试使用马铃薯切片敷在肿胀和淤青处,发现可以起到很好的消肿清淤效果。去年,她还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护理,和同事一起完善了规范化的吞咽评估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她将创新的护理技术和经验教给同事们之余,更在业余时间撰写成论文,并通过科研立项不断推广出去,造福更多的康复患者。

开展业务学习。
不仅如此,陈秋敏还落实康复功能训练在病房的延续,推动患者及陪护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计划制定,主动学习康复技能。如一位70多岁的老年中风患者,一侧肢体无法动弹,长年需要老伴陪护。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秋敏通过参加一个慈善项目,入户为这位患者进行门口、厕所、浴室、厨房等容易给患者出行带来不便、增加跌倒风险的地方开展家居改造。在这期间,她还不忘教会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并鼓励患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条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能体现出患者的一些个人价值,也可以让她通过一定的锻炼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更让家属看到患者康复的希望。”陈秋敏说,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么做。
危难时刻彰显专业底色
护理的专业除了体现在日常的工作,更彰显于患者的危难之间。
一天,陈秋敏在循例查房时,发现一位平时很健谈的老伯情况有些反常。
昏昏胀胀 “他平时一见我进来就主动找我说话,但那天我找了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他都很敷衍回应,反应有些迟钝,看起来就很累的样子,精神萎靡。”陈秋敏说,她立即意识到患者很不对劲,便再三追问,患者才说出他不久前跌了一跤,感觉头部昏昏胀胀,整个人都不舒服。
坏了!结合患者表现出来的异常症状,陈秋敏第一时间考虑要么脑出血要么病情加重,于是马上通知医生给他安排CT检查,果然发现患者出现脑出血。事不宜迟,她联系了家属,然后与医生一起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可没想到,突发状况一再叠加,途中电梯出现故障,他们被困电梯!此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嗜睡,呼吸减慢。她和医生立即在电梯内实施抢救,并成功联系到其他同事,用担架将患者传递出电梯,安全送至手术室并成功完成救治。
类似场景再次上演。今年2月,同样是在巡视病房时,她发现一气切患者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当即启动应急系统,持续给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经过6分钟的努力,患者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及动脉搏动。
突发情况最考验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而多次及时成功急救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稳打稳扎的技术锻炼和经验加持。陈秋敏能够两度及时发现和帮助抢救患者,源于她将每一天的日常护理工作都视为新的挑战,从不怠慢和松懈,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开展,并保持新知识、新技能的持续学习。

给患者换药。
教学相长不忘护理初心
“不管是作为主管护师还是护理组长,我都要求护士们每天从细微处观察病人的情况,容不得一点马虎草率。”陈秋敏表示,护士们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但关键就在于是否用心,“你用心去做,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患者和家属也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从而逐渐对你产生信任。”
陈秋敏犹记得,一次她上质控班,当时的值班护士在照料患者转身后,没有及时帮他整理好尿袋,导致患者湿了裤子和床单。这是一位长住病患,家属看到后,情绪一下子有些失控,从病房气冲冲地跑出来就指着陈秋敏喋喋不休地骂。
“您先冷静一下,具体发生了什么?先告诉我,我来处理。”陈秋敏没因家属的责骂而产生对抗情绪,而是先稳住对方,随后了解情况,在向家属致歉的同时迅速安排人换好湿床单和裤子,整理好尿袋。

床边康复护理。
“和病人的沟通、说话的技术,真的很重要。病人躺在那里不好受,家属照顾他内心也很煎熬。作为护士,我们要将心比心,这样就不会和患者及家属吵起来。”陈秋敏说,她平时承担着带教年轻护士和实习生的职责,会经常提醒她们,如果和患者之间发生不愉快、无法继续沟通,就要暂停沟通,寻求上级护士沟通,“一定要先把病人安抚好,坐下来,望着他的眼睛,让他感受到你是真诚地跟他沟通,不是敷衍他,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比如实习生的带教,陈秋敏首先让她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临床,适应临床病房的工作,然后再向她们讲清楚基础护理、核心制度等内容。在操作方面,做到手把手带教,评估实习生的操作上手了,才放手让其独立去做,而且做到放手不放眼,全程在旁边指导。
“我去年带教的一个实习生打针打肿了一个阿姨的手臂,我先稳住患者情绪,跟患者道歉,并帮忙打针。过后,及时对实习生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她一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是每位护士的必经之路,并帮她找出打肿的原因,叮嘱她不要有心理负担。”陈秋敏说,带教的过程不能一味地指挥实习生去跑腿,要给锻炼机会,并要关怀其内心,帮助其从心理上成长起来,从而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护士。
为了更好地进行护士团队梯队建设和推动终身学习,今年市五医院实行护理团队“分层级护士培训计划”,落实情景模拟培训模式及考核,陈秋敏是计划制定者之一。“从N1级到N3级,分别针对低年资到高层级护士,不同层级护士培训、考核的内容、频次和侧重点不同,旨在全面巩固、提升护理团队理论、实操、管理、质控与各项管理能力。”陈秋敏表示,提升护理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服务好患者,配合医生帮助其尽快康复,尽可能回归日常生活。
“护理是科学也是人文,是治愈疾病,更是治愈人心。”谈及19年的坚守,陈秋敏很是感慨,但她也感觉很欣慰、很自豪,26年前照向自己的那束温暖的橘光已被纳入心底,转为职业驱动力,持续照亮万千病患。
她一直如是做,也将一直这样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