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荆江评论:惊涛已远 精神永驻 从抗洪记忆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启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3 18:03:00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家在山水间·重返抗洪抢险地”专栏之《石首调关镇:惊涛已成稻浪》,从一个乡镇的视角,很好地展现了弘扬抗洪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27年前,惊涛骇浪在石首调关矶头掀起了一场人与自然的史诗级较量;27年后的今天,在这同一片土地上,稻浪翻滚、虾肥蟹美。从“浊浪排空”到“稻菽千重”,从“血肉长城”到“产业长城”,这段跨越世纪的变迁不仅是一部抗洪精神的传承史,更是一部中国乡村发展的微缩史诗。

伟大的抗洪精神,从来不是凝固的口号,而是流动的时代基因。当年,解放军官兵手拉手用身体堵住溃口的壮举,如今转化成村民手挽手共建合作社的佳话;当年,家家户户拆门板运沙袋的紧急动员,已演变为今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集体智慧。在连新垸村“以地养老”模式中,在虾稻共作的生态农业里,在年产值5000万元的蔬菜基地上,我们看到那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已然内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更是外化为产业发展的持久力。

水患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辩证法,在调关得到完美诠释。调关镇人民深谙“疏胜于堵”的治水智慧,将防御洪水的被动应对转化为利用水资源的主动谋划。槎港村的万亩虾稻良田,既是对长江水系的生态利用,也是对洪泛区土地的功能再造。这种“向水而兴”的发展哲学,打破了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从抗洪纪念碑到水文化纪念馆,物理空间的转化隐喻着精神价值的升华。调关矶头的防汛哨屋成为抗洪精神的展馆,既保存了集体记忆的“历史底片”,也为新时代发展提供了“精神显影”。当老人们讲述抗洪往事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与年轻人谈论虾稻收益时脸上洋溢的笑容重叠在一起,构成了最动人的精神传承图景。历史的记忆,不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站在新时代的堤岸回望,石首调关镇的变迁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发展逻辑,任何伟大的精神弘扬与传承,只有融入日常生活的土壤,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任何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最终都要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抗洪精神具象为养老社区的一张床位、农民合作社的一笔收入、孩子嬉戏时的一串笑声时,这种精神才真正完成了从非常态到常态的价值转换。

江水依旧奔流,但调关人已学会与江水共舞。从抵御洪水到经营水土,从守护家园到建设家园,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告诉我们,98抗洪的伟大胜利,不仅是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喜悦,更是将战胜灾难的精神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这种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将精神转化为实践的智慧,正是中国乡村最宝贵的发展密码。

编辑: 袁超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