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14日,重庆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木叶乡大坂营村幼儿园有12个孩子和1位志愿者老师。阅读课上,一名3岁的孩子因为还不识字,书拿倒了都全然不知。(视觉中国/图)
“当‘卷成绩’‘卷工作’的路径已被打上大大的问号时,乡村教育还应继续沿着传统的应试之路走出大山吗?”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如此发问。他是在2025年6月19日举行的“如何破解乡村儿童有书不读的困境”沙龙上说这句话的。
黄胜利表示,根据公开数据,从2001年到2021年,全国乡村小学数量从41.6万所锐减至不足8.2万所,减幅高达80.4%。截至2023年,乡村在校学生人数为1839万。随着“城挤乡空”趋势持续,以及AI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普及和就业压力加剧,无法进入城市接受教育、仍留在乡村的孩子,亟须被看见与关注。
在此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核心要义何在?探究能力、社会情感、协作与创新等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培养?“阅读”或许正是一条通往自主成长的路径。在当天的沙龙上,与会学者、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展开讨论。
闲置的捐赠图书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乡村学校孩子早已不再缺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回顾说,大约在2015年之前,乡村阅读公益的重点仍在“送书”。那时,无论是团中央发起的项目,还是各类社会组织的捐助,主要目标都是向乡村学校输送优质图书。那个阶段被称为“捐书时代”,图书室、班级图书角陆续建立,整个社会聚焦于如何把书送到孩子身边。
政策层面的推动也不容忽视。2015年,教育部、原文化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绝大多数中小学应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图书馆。
2018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进一步明确了人均藏书量的标准(小学25册、初中35册、高中45册、完中40册),并要求每年每生新增不少于一本纸质图书,同时强调以乡镇中心校辐射带动周边小规模学校。
但如今有了书,怎么才能让孩子读起来?
卢玮静回忆,早些年她参与图书角评估时,常常是跟着校长一起去查看图书角的使用情况。她记得,曾有校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满怀自豪地说:“你们放心,基金会捐的书一本都没丢。”一看排列整齐的书架和阅读痕迹较少的书本,她心里却不禁一沉,“坏了,(孩子)不会一本没看吧。”
图书角被虚置,“有书不读”背后有多重原因。
2020年前后,多阅公益外联负责人张升华介绍,他们走访了云南、海南、四川等五个省份的十多所乡村学校进行调研。让他们惊讶的是,在访谈391名同学最喜欢的童书是什么时,只有41名同学说出了除课本、作文精选和《斗罗大陆》之外的图书。
他们又接着访谈了数十名乡村教师,发现一方面,乡村学校中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缺乏阅读意识和引导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行政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投入额外精力开展阅读推广。
张升华表示,根据他们的调研,在乡村阅读公益领域,即便给教师做过相关培训后,“开展阅读课堂的老师只有不到10%,在这里面,又只有5%的人自身有阅读习惯”。
让孩子不是因父母或老师要求,而是主动拿起书——这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愈发困难。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被短视频平台和网络游戏大量占据。调研中一位小学生甚至告诉他们:“班上一半的孩子都有快手账号,且经常上传视频,有时老师还会在上面调解学生间的矛盾。”
被改变的小豆豆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晓文的指导下,多阅公益开始在一些乡村学校尝试“阅读桥”项目。
他们通过协同学校里的乡村教师、驻校志愿者与高校志愿者开设阅读课堂,确保学生每周拥有稳定的自主阅读时间。首先是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帮助孩子读完人生的第一本课外经典读物,接着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稳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发展自主思辨与创造能力。
甘肃省瓜州县双塔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玉荣对这一过程深有感触。她记得,有个学期,班上同学们开始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和陪读的志愿者悄然改变了一名叫小平的孩子。
张玉荣介绍,小平是班上的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如今四年级,识字量还不到200个。虽然小平并没有智力障碍,但因学习困难、成绩长期偏低,在日常课堂中常常被忽视。
她回忆说,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一个识字量如此有限的孩子,能读完一本书。但在两位志愿者老师的陪伴下,小平做到了。
“这个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从来是不回答问题的,但是在阅读课上确实是发言最积极,上台分享最积极的一个孩子。”张玉荣表示,小平在课上常常答非所问,却永远都能得到志愿者老师的鼓励和赞扬,“无数个瞬间,我真切感受到他就是书中的小豆豆,而志愿者老师就是小林宗作校长。”
阅读课堂也带来了语文成绩的提升。
云南寻甸仁德四小副校长胡思珏介绍,2023年3月,多阅“阅读桥”项目在仁德四小正式启动。同年9月,学校托管了地处仁德街道最偏远地区的胜利小学——这所学校曾因校舍破旧、教师队伍老龄化,长期面临学生行为习惯差、阅读兴趣低的恶性循环。托管后,仁德四小将“阅读桥”项目同步引入胜利小学。
让老师们惊讶的是,在2025年5月底举行的模拟考试中,胜利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题上的得分率,仅次于仁德四小,远高于同类学校水平。
如今,在仁德四小和胜利小学,已有98%的学生能在一个学期内完整读完一本书,36%的学生自主阅读量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孩子,从不读书,到能读书,现在已经会读书了。”胡思珏说。
当培养了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后,阅读也会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多阅公益《2024年秋腰站⼦东乡族镇中⼼⼩学报告》显示,他们服务了12个班级,其中不少学⽣养成了⾃主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即便是⼆年级刚刚开始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学⽣,许多也会在复习阶段完成练习题后,利⽤空闲的⼗分钟借阅图书⻆的书籍。⼀些五年级学⽣也表现出尤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在午睡时间借阅宿舍楼内的书籍,甚⾄在课间时间也趴在楼道的书架上阅读。
通过对2024年春季和秋季学期的两次问卷调查,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到课外阅读后,减少了对电⼦设备的依赖,⽹络依赖性显著降低6.5%。
张玉荣表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她自己也深受触动。看到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也在每天的中午和晚自习,抽出更多语文课的时间陪他们读课外书。
“有时是放一点轻音乐,我们一起沉浸式阅读,谁都不说话,就是静悄悄地读。”她亲眼见证,孩子们是如何在文字的滋养下,从懵懂走向灵动,从怯懦走向勇敢。
南方周末记者 陈怡帆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