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石巷里的生活美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7:10:00    

在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的青石巷口,回荡着百年前陶行知先生童年的足音。那条名为“陶家巷”的烟火街巷,曾以徽州老茶馆的氤氲茶香、粮行的稻谷芬芳、老布坊的织机声响,滋养了这位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萌芽。如今,我们将这条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街巷搬进童真天地,以12间微缩体验店铺为经纬,构建起一座融汇徽州古韵与现代童趣为一体的“美学实验室”。在这里,青砖黛瓦与稚子笑语交织,传统文化与美育实践共生,孩子们在真实体验中感知美、创造美、传递美,完成一场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审美启蒙。

“陶家巷”的复刻绝非简单的场景移植,而是对徽州文化基因的立体解码。步入“文房四宝”店铺,歙砚的天然纹理与宣纸的绵柔质感,让幼儿在研墨挥毫间感受“书画同源”的东方美学;“老布坊”中悬挂的蓝印花布随风轻扬,孩童们亲手扎染的方巾上,几何纹样诉说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物哲学;“鱼灯馆”里,竹骨绵纸制成的鱼灯摇曳生姿,光影在粉墙上勾勒出流动的诗行,传统工艺的匠心之美化作可触可感的视觉启蒙。这种文化解码超越了符号认知,转化为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当幼儿在“中医馆”称量草药时,戥秤的青铜质感与艾草的清苦气息共同构建起多重感官课堂;在“手工作坊”揉捏陶泥时,指尖的粗粝触感与成型的器物之美,让“器以载道”的传统造物观悄然生根。街巷的每个转角都成为打开传统文化的美学窗口,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自然建立文化认同与审美判断。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陶家巷”化作具象的美育实践场域。“杂货铺”的木制算盘前,孩子们拨动算珠排列组合,清脆的撞击声里蕴含着秩序与对称的形式之美;“徽州小吃铺”中,揉面、包馅、蒸制的劳动流程,让饮食文化升华为“食育美学”的生动课堂;“老茶馆”里,孩童执壶斟茶时手腕轻旋的弧线,既是生活礼仪的传承,也是身体美学的启蒙——茶汤倾注的抛物线,恰是东方美学“圆融中和”的形体表达。最具深意的是“典当行”与“粮行”的设计:仿古账本与电子支付系统并置,斗斛量具与现代天平共存,这种时空折叠的巧思,引导幼儿在古今器具的对比中,理解“美”随时代演进的动态本质。跨店铺的“货币流通”游戏,则让孩童在交易实践中,体会诚信、公平等伦理之美与经济活动的和谐关系,让劳动创造与审美价值形成闭环。

“陶家巷”将美育从艺术殿堂请回生活现场,构建起“大美育”的生态体系。“照相馆”的老式座机前,孩子们通过调整布景与光线,在实践中领悟光影构图的视觉法则;“老布坊”的织机旁,经纬线的交错编织演示着点线面构成的形式规律。四季轮转中,清明时“手工作坊”的青团制作透着春意,中秋夜“鱼灯馆”的灯影摇曳映照团圆——时序更替的自然美学,通过节气活动融入幼儿的生命体验。这种诗意化的生活重构,培育着发现美的眼睛与创造美的心灵:当孩童在“粮行”观察稻谷蜕变为米粒的过程,感悟的是生命形态转化之美;在“中医馆”辨识草药形状与药性时,体会的是自然造物的功能之美。街巷中流动的不仅是游戏欢笑,更是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积淀的审美素养,孩子们开始懂得,美不仅存在于画框与舞台,更蕴藏在每日的烟火日常中。

“陶家巷”的教育智慧,在于用现代教育理念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鱼灯制作融入LED光源设计,让传统工艺闪耀科技之美;徽州小吃体验结合营养知识科普,使地域饮食文化焕发当代价值。12间店铺通过主题串联形成的“美学链”,打破了美术、音乐、文学等学科的边界:孩童在“文房四宝”书写诗句后,可到“老茶馆”吟诵表演;染制的蓝印花布既能装饰“鱼灯馆”,也可成为“照相馆”的拍摄道具。这种跨界融合的美育模式,暗合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当幼儿自由穿梭于店铺之间,用游戏货币实现“美”的价值交换时,他们已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的系统认知——美是文化的传承、是劳动的创造、是生活的诗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当夕阳为“陶家巷”的黛瓦镀上金边,孩童们嬉戏的身影与百年前的童蒙影像悄然重叠,这条微缩街巷不仅留存着徽州文化的基因密码,更孕育着面向未来的审美创造力。在这里,美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常青之树;文化传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是化作游戏中的会心一笑。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家巷”正以最柔软的方式,让中华美学精神在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书写着“生活即教育”的当代篇章。

(作者系安徽省歙县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1日 第04版

作者:李惠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