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保险业新挑战折射变革趋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6:49:00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保险行业累计赔付支出13458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同期原保费收入增幅5.3%,总体延续了近年来的发展态势——业务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赔付金额增速显著高于保费规模增速。

深入来看,赔付与保费增速之间的“剪刀差”,折射出保险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一方面,行业积极回归保障本源,探索“保险业姓保”的有效途径,注重以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保险保障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推出覆盖新市民、新业态群体、老年人口、学生儿童等特定群体全年龄段的包容性保险产品体系。特别是,城市定制型保险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普惠保险“现象级”产品发展快速,保险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保障型产品占比显著提升,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民生质效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保险业面临的风险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行业高速增长时期销售的年金险、重疾险等长期保单,伴随时间推移和被保险人年龄增长,正逐步进入给付期,赔付支出相应抬升;叠加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医疗技术快速进步和疾病谱日趋复杂化,长寿风险和疾病风险放大,也推高了医疗支出和相应的赔付成本。

这种情况提示我们,伴随保险业在社会经济中渗透深度的提高,行业质效不断提升,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在发生转变,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势必面临升级重塑的挑战。

随着规模持续增长,不少消费者对于寿险产品的基本功能已有所认识。如果说过去人身保险的发展主题是拓宽触达面、挖掘新客户,那么如今的发展重点将是深度挖掘已有客户,为其补足保障缺口、满足其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延长保险价值链。行业日益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细的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服务,有效分析和预测客户需求,主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风险提醒、产品推介、风险防控建议和其他个性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且动态变化的需求。

行业的持续经营,加上近年来推进的数字化转型,令保险机构在产品设计、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各环节积累了海量数据,从而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包括洞察客户需求、分析理赔数据、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优化风控模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这也使保险业的数据驱动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现实图景。例如,保险业可以与医疗机构、医保系统、第三方数据平台等实现数据互通,实时获取客户就诊、治疗、费用结算等信息,并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理赔案件进行即时智能审核,有条件实现医疗保险直赔甚至无感赔付,显著提升保险消费者的获得感。

人身险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还是要落在健康、长寿、安全等方面。各经营环节的质效提升并不是终点,行业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向更高阶的“服务嵌入—生态协同”新范式演进,才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方向。例如,保险行业可以突破传统经营边界,将健康监测、疾病预防、就医服务等与保险产品深度融合,将保险服务无缝嵌入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保障解决方案,实现“少生病、少意外、少理赔、低保费”的良性循环,提升客户体验与服务价值;还可以探索更多创新盈利模式,推动行业从单一的风险保障提供者向综合型生态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助力人身险实现从效率提升向价值创造的跨越。

当然,不同保险机构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升级路径和方式各有不同,不必追求所谓的最佳商业模式,切忌盲目扩张,也无需“跟风”“扎堆”,而是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发展路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育稳定的人才队伍,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促进高质量转型升级。监管部门也要持续完善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则,为数据驱动发展筑牢合规防线并建立适应生态协同模式的监管框架,平衡好发展与规范、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锁凌燕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