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省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前,全省评选的省级"美丽河湖"总数已达26个。
今天起(7月22日),本台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沿着河湖看河北》,多路记者带您行走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从"老地方"看"新变化",在"新地点"访"新成果"。首篇,让我们从一次特殊的"家访",探寻滹沱河的"活力密码"。

本台记者 丁露彤:
我现在是在滹沱河上游的绵蔓河湿地,今天,我要和太行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家访"。今天的这位主人公是一位"老宝宝",前些天,因为年老体弱,不小心被撞伤了。哎,我说的其实是一只老年黑鹳!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 高玉喜:
这只鸟被行唐县公安局送来的时候,站都站不稳,兽医检查推测它应该是撞伤,没办法觅食,无法飞行,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它已经完全康复。于是我们把它放回到了野外,还是心里不放心,今天过来看看它怎么样。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 高玉喜:
哎!你看就是它!就在那儿呢。我先录个视频,好,状态还不错,这回咱就放心了。
绵蔓河湿地水草丰沛、鱼虾肥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核心栖息地,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原本每年都要迁徙的黑鹳,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常住居民"。让观测人员激动的是,他们曾经救助后失联两年的黑鹳"静静",居然带着娃现身了!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 高玉喜:
特别惊喜,特别好辨认,它脑袋后部有一撮羽毛是翘起来的。
五年前,观测团队捡到"静静"的时候,它还是一只幼鸟,当时脑后伤得很严重,经过工作人员十个月的精心呵护,治愈后放归自然。根据三年的环志监测,"静静"最远飞到了保定涞源,后来环志信号中断,与"静静"失联,直到这次"偶遇",原来它一直没有飞远,还在这儿繁育了后代。

石家庄太行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 高玉喜:
黑鹳对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它必须在清澈的水质里觅食,而且必须得有小鱼小虾满足它的觅食要求,这个湿地正好满足它的栖息环境的要求。我们从2019年开始对黑鹳进行监测,对部分受伤的黑鹳安装了定位跟踪器,经过这么多年的监测发现,这些黑鹳从候鸟变成了留鸟,成了我们当地的正儿八经的"居民"。

本台记者 丁露彤: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黑鹳种群,滹沱河流域的黑鹳已经从去年的100多只突破了200只。而且到了候鸟迁徙季,这里停留的鸟类还会有像鸳鸯、青头潜鸭等200多种,数量能达到数百万只。可以说,鸟儿们在用自己的翅膀为滹沱河的生态点赞。我现在在的这里就是鸟儿们的网红打卡地一一晓月湖湿地,今年5月份,这里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造提升,百公里生态亲水岸线再添新景。
把时间线拉长,持续多年的滹沱河生态"成绩单"更为亮眼:2018年至今,两岸新增绿地1万多公顷,植被覆盖度提升至63%以上;生态水面达2千多公顷;沿线地下水位平均回升4.9米。水清岸绿的生态底色之上,这条复苏的母亲河正在解锁全新的"活力密码"。
一湾碧水,两岸繁华,赛博朋克风的学府桥、一席难求的露营基地、火爆出圈的摇滚音乐节、浪漫诗意的热气球嘉年华……丰富的文旅样态为石家庄打开绿色发展新空间。

本台记者 丁露彤:
智慧农场、四季采摘、木屋民宿……在滹沱河畔的塔元庄村,"慢生活"被玩出了新花样。

游客:
没想到这个火龙果在咱们这边也能采摘。特别好玩,特别新鲜。

河北塔元庄同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农乐部经理 司跃腾:
我们因地制宜,依托滹沱河大力发展乡村游、农业游和休闲游,让游客能更长时间地停留在塔元庄,今年以来,我们游客的接待总量已经超过了30万人次。

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 马彬:
滹沱河不仅成为石家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更成为京津等周边城市短途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我们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排水管控、强化河流沿线水质监测等措施,推动滹沱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本台记者 丁露彤:
沿着河湖看河北。山水相依、飞羽灵动,滹沱河不仅蝶变为一条景观带、生态带,更是石家庄市构筑"拥河发展"经济带的重要生态支撑。城市新兴功能向沿线聚集,沿河城市发展框架日新月异,这条石家庄的"母亲河",正在成为城市生长的"新轴线"。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